查看原文
其他

观中国|生活何时恢复原样?还是别恢复“原样”的好!

Kharti & Adams 观中国 2021-05-02





导读

新冠肺炎疫情警示人们,当前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失衡,各国应把握机会相互合作,共同推动新型可持续经济增长。中国的抗疫实践和构建“生态文明”的经验给世界带来重要启示,可以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转型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for English version





作   者


◇ Akanksha Kharti ◇

世界经济论坛“自然行动议程”总监


◇ Justin Adams ◇

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联盟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扩散,正在令许多国家经济快速复苏的希望破灭。焦虑、恐慌的情绪也在不断蔓延,人们不禁想问:生活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原样?


然而,生活恢复“原样”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它意味着碳排放增加、森林砍伐规模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以及比过去1000万年平均值高出几百倍灭绝速度。


图片来源:东方IC

//难题当前//


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不适当的土地管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其次是全球气候变化。由此看来,我们必须优先考虑实施一种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方式。


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实效,它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重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世界经济体系方面也将成为“领头羊”。世界经济论坛近期所发布的《新自然经济系列报告II:自然与商业之未来》将为这一重大转型提供指导,并明确指出各方“集体行动”是成功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当前,自然环境的破坏正威胁着规模高达44万亿美元的世界经济,相当于全球GDP的一半。要世界各国下定决心行动并不难,但这一转变不会是快速、廉价而容易的。


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与三大社会经济系统的问题有关,它们分别是:粮食、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和建成环境系统,以及能源和开采系统。这些威胁危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80%的濒危和近危物种。


//引领前行//


国际社会要实现可持续的共同繁荣,中国将能够发挥引领作用,中国在这方面的强大能力不应被低估。以下的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这点。


1998年,中国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影响近2.3亿人口,造成4150人死亡,拉低中国GDP约2个百分点。中国政府意识到,有三分之二的长江和黄河沉积物来源于过度的森林采伐与集约农业,于是后来针对这一问题,对土地管理政策作出了相应调整。


图片来源:新华社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政府在1999年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过去20多年来,中国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已达3300多万公顷。


由于自然资源的匮乏,为尽量满足人民生计需求,中国不得不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来提高产量,但这也带来了环境挑战。中国的国土面积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3%,却拥有世界上15%的已知脊椎动物及12%的已知植物物种,这些宝贵的自然遗产不应继续处于危险之中。


以自然为基础的创新方案在为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促进全球健康与经济稳定、降低生态风险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包罗万象,涵盖了山、水、林、草、田、湿地等许多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视为统一的生态体系。


//合作共进//


国家有国界,但自然环境与气候却没有边界。“亚马逊雨林中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引发风暴。”同理,如果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可持续的管理,那么上海的消费者与巴西的大豆种植户将面临共同的命运。这就要求中国必须确保其与食品相关的进口是可持续的,不能靠扩大森林砍伐面积来获得粮食。与此同时,巴西也必须采取相关行动,在确保农业生产的同时,避免原始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损失。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通过各国携手合作,提高全球商业透明度和国际贸易包容性,我们可以在可再生能源供给与负责任的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世界经济论坛报告指出,推动粮食、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统向可持续的“自然受益型”模式转变,不仅有利于地球生态,也有利于国计民生——通过增加收入与降低成本,到2030年,每年有望创造近3.6万亿美元的价值,新增超过1.91亿个就业岗位。


全球大约40%的GDP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与建成环境。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到2030年,预计城市人口平均每周将增加150万,这直接影响29%的濒危与近危物种。


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建立的苏州工业园区为我们树立了城市发展新榜样:园区并非简单地限制无序扩张、治理交通拥堵,而是自项目启动之初,便将土地利用率进行量化,以实现均衡发展,在不断吸引新商业投资的同时,也照顾到了当地居民对宜居气候环境的要求。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能源和开采系统每年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约合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5%。为了弥补损失,在中国内蒙的库布其沙漠,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已经恢复了约65万公顷的沙化土地,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教科书”。


中国可以将当前面临的危机化为转机,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构建全球发展新模式出一份力,将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益处惠及全球。但即便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也很难独自承担全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因此,为了真正向生态文明过渡并从中受益,世界各国团结一致、携手合作是必由之路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 本文原标题为“Harnessing collective action”







责编 | 刘夏

编辑 | 张钊 潘家欣(实习生)




▼往期精彩回顾▼


疫后经济复苏如何走出污染老路?


高温、林火、干旱……气候风险成影响投资主要因素


加快开启“生态文明”之路,别让“恐龙灭绝”历史重演





·END·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www.chinawatch.cn 


好看,请点这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